晴時多雲

台灣體育改革 政府別再當「鄉民」

2016/08/24 06:00

國際奧會主席巴哈曾是奧運德國擊劍團體金牌得主,他不但完成法學博士學位,還開辦律師事務所,是資優學生也擁有出色運動能力的最佳範例。(美聯社資料照)

如果說台灣的社會「鄉民」化,最大的鄉民,應該是政府。我們的政府,總是在民眾集體熱潮催化下,跟風湊熱鬧關注某一件事,例如4年1度的世界盃足球賽,還有剛落幕的里約奧運,當權者突然就胸懷大志,擬定遠大計畫,比上月球還堅定。實際上呢?所有人都會接這兩個字:「假的」!

英國「UK Sport」負責提升競技實力,在官方網站打出「我們需要你」的口號。(取自網路)

里約奧運曲終人散,許多體育沉痾再次浮上檯面。如果當權者要證明自己不只是「鄉民」,就有很多事要做,要敢得罪很多人,要對許許多多體育界既得利益、不僅毫無貢獻又貪贓枉法的寄生蟲開刀,才有可能逐步改善台灣的運動環境和價值觀,才能彰顯正直人性。工程非常浩大,能不能完成,關乎能力和決心。

從運動彩券盈餘撥入的「運動發展基金」,成了體育署四處撒錢的小金庫。(記者王元鴻攝)

英國他山之石體育署年度預算約50億元,其中用於競技運動僅有5億餘元。(記者王元鴻攝)

三階段推展全民運動

台灣須打造廣大運動人口,才可能創造更多競技選手,圖右為跆拳道選手莊佳佳。(資料照)

時光回到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那一年英國只拿到1面金牌,讓英國徹底檢討運動競技策略。之後從2000年到2012年的4屆奧運,英國拿了68面金牌,里約奧運更一舉奪下27金,僅次於美國排名第2。英國如何成就佳績?

許淑淨在女子舉重項目奪金,也是台灣在里約奧運唯一的一面金牌。(資料照)

里約奧運創佳績 奪27金僅次於美國

台灣須打造廣大運動人口,才可能創造更多競技選手,圖為女子射箭好手譚雅婷。(資料照)

英國奧會聯絡官費爾德(Scott Field)談到英國體育政策和成績飛躍的關鍵。他說,亞特蘭大的挫敗,隔年英國就決定彩券基金直接挹注競技運動,根據實質績效評估分配給各項運動。里約奧運的培訓經費,依2012年倫敦奧運獎牌達成率為基準,這在彩券銷售時就有一個分配機制,不是每一項運動都拿到一樣的錢。

彩券基金加入後,英國推展運動歸納成3個階段,「Sport England」負責推廣運動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UK Sport」負責提升競技實力,英國奧會組團參賽。

積極鼓勵民眾運動 發掘有潛力選手

費爾德說,英國有一些公開的研究,肯定運動具有改善經濟和人格發展的正面效果,投資體育活動可以賺更多,因此政府非常積極鼓勵民眾運動。「Sport England」是整個運動發展的基礎,民眾大部分參與各種運動的俱樂部,運動人口多了,其中有潛力的就可以發展為競技選手。

競技選手就進入UK Sport的階段,就是專業化競技訓練,運動科學和醫學方面的支援。一般的俱樂部也可以自行培養有潛力的選手,向UK Sport申請經費,最重要的是訂定目標和達成率的控管,整個過程都是透明的。

最後就是奧會組團參賽的部分,包括國家隊整體造型、廣告宣傳,與贊助商協調塑造運動員的專業形象,像是選手儀態、服裝等等完整規劃,這不僅提高運動員的社會地位,也有助於推展運動得到更多贊助。

同一個1996年,台灣靠陳靜拿到1面奧運銀牌,之後到里約共5屆奧運,台灣拿到3+1面(敦奧許淑淨遞補)金牌。4金來自於跆拳道和女子舉重,都是2000年新增項目,也就是說,台灣絕大部分其他運動項目,20年來都原地踏步。

體育之於台灣社會,承襲威權時代的格局,主要為政治服務,小朋友從小就開始職業化訓練,肩負使命在威廉波特「揚威國際」,「為國爭光」返國後遊行慶祝,少年足球也可以橫掃歐洲帶回幾十連勝,靠這些「小小國手」,滿足當時政治苦悶的變態虛榮感。

台灣升學導向 剝奪學生運動權利

那樣的年代早已遠離,台灣的體育本質卻沒變,甚至更深化到教育體系之中,讀書歸讀書、運動歸運動,結果造成少數精英選手與缺乏運動習慣的國民,兩極化發展不同階級,問題自此衍生,從小就被扼殺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舉例來說,國民缺乏運動習慣,基本運動人口太少,能夠往競技發展的優秀選手就如鳳毛麟角,每一種運動項目參加國際賽常只靠一、兩名天才選手,像里約奧運許多項目能選的就那幾人,具備「金牌選手特質」的,可能屈指可數,早在選才時就能預知結果。

世界上進步國家,不會相對剝奪學生接受完整教育和運動的權利,且資優學生常也擁有出色運動能力,例如現今國際奧會主席巴哈(Thomas Bach),是1976年蒙特屢奧運德國擊劍團體金牌得主,他完成法學博士學位,開辦律師事務所。

一名奧運教練說得更明白,台灣有些選手在訓練過程中缺少自我挑戰的企圖心,到底「為誰而練」,目標很模糊,常被逼交差了事。事實上選手資質不同,訓練效率、自我管理能力都有落差,更何況在運動競技場上除了鬥力,更要鬥智,如果沒有足夠的聰明才智、臨機應變能力,不是空有蠻力就能取勝。

台灣必須打造廣大的運動人口基礎,才可能創造更多競技選手。

台灣吝於投資

缺乏基本政策難作為

政府「鄉民」化最具體的證據,在於投資體育的預算,不管從體育司到體委會,再到現今的體育署,都是換換名稱的把戲,體育署預算扣掉世大運配合款,佔年度總預算還不到0.26%,大約50億元之譜,其中用於競技運動竟然只有5億餘元。知道嗎?體育署光是人事費用1年就超過1億4000萬元!

一年50億預算 僅5億用於競技運動

翻開體育署的預算書,大部分錢都是在資本門補助地方,基本上還是不脫服務政治,作為地方綁樁之用,整個體育發展沒有具體政策、沒有施政重點,體育行政機關也太小,難有作為。

體育預算嚴重不足,台灣也效法先進國家開辦運動彩券,法定盈餘從2010年撥入「運動發展基金」。6年來總計運動發展基金收入約183億元,對推展運動言,是一筆不小的活水源頭,只可惜執行像散財童子,四處亂撒。

運彩挹注運發基金 只見官署亂撒錢

錢怎麼花呢?體育署成立一個委員會來花這筆錢,補助對象琳瑯滿目,各運動協會,全國各地的大學、縣市政府,甚至私人公司辦理運動服務產業,都可以得到貸款利息補貼,還有補助對象累牘長篇的「體適能計畫」竟花掉22.7億元。目前運動發展基金還剩近百億元。

吝於投資,疏於管理,正是長久以來政府對待體育的精確註解,有限的經費又缺乏監督查核績效的機制,不少協會就看準這一點,混水摸魚專門揩油,反而真正付出的選手教練,被掐著脖子苦哈哈。

蔡英文總統的政見中,關於體育年度經費目標增加到200億元,值得期待。但前提必須有透明的監督查核機制,並且提出明確的發展方向,選定重點發展項目,不能什麼都想討好。舉例來說,政府是要持續以現金補助可以賺進上億元的職業選手,還是把預算投注在田徑、游泳、體操這些缺乏社會資源的項目?得認真思考。

最近行政院成立一個「體育運動發展委員會」,聘請一批委員要為國內體育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但如果持續以舊有思維和框架下運作,恐怕換湯不換藥,只是「政治正確」疊床架屋的怪獸。

體育真正要改革朝先進國家的模式邁進,必須從教育著手,必須解放所有學童的運動權,運動成績才有可能大鳴大放。

後記

里約奧運英國奧會辦公室和台灣中華奧會在同一個樓層,因網球謝淑薇退賽事件,而英國穆雷(Andy Murray)衛冕奧運男子網球單打金牌,記者與費爾德閒聊奧運金牌獎金和選手照顧的話題。費爾德說,英國奧運金牌沒有獎金,政府也不會贊助穆雷,他是成功的職業選手,英國的職業運動發展很好,像網球、足球和板球等都不需要政府的錢。

有一句話說:「我們看到牆上的畫掛歪了,當你想去扶正,卻怎麼喬都不對勁,最後才發現整個房間是扭曲的!」台灣的體育環境,看起來就像那幅掛歪的畫。(記者王元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推薦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體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