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志朋/綜合報導〕中職早年蓬勃發展,本土球員平均年薪一度衝破200萬元大關,無奈假球案接連襲擊,球員薪資待遇直直落,即使近年來職棒景氣復甦,依然難達200萬元,成為難以跨越的薪資障礙。
1997年本土平均年薪214萬
中職開打前幾年超夯,球員薪資水漲船高,根據聯盟官方發行的《職業棒球雜誌》統計數據顯示,中職歷年本土球員平均月薪最高為1997年的17.8萬元,平均年薪約214萬元,是職棒元年的2.3倍。
然而中職受假球案影響,觀眾人數大幅滑落,轉播權利金大砍價,球團收入銳減,老闆高喊「共體時艱」,球員薪水大不如前,平均年薪一路摜破150萬元防線,2004年統一獅黃甘霖月薪25.5萬元,竟然就能坐上聯盟薪水王寶座,若在現今職棒恐難擠進聯盟前30名。
2013年中職受惠經典賽和曼尼熱潮,景氣復甦,球員薪水愈領愈多,50萬俱樂部成員逐年攀升,去年達15人已是歷年之最,今年可望維持平盤,但近幾年本土球員平均年薪介於180萬至190萬元之間,去年為184萬元,200萬元關卡似乎可望而不可即。
去年月薪10萬以下過半
必須說明的是,職棒早期各隊本土球員平均人數只有近20人,多數皆主力,薪水自然不低,不像現在各隊近60名本土球員,在二軍養成的大批年輕球員多半低薪,進而拉低年均薪。以1997年為例,全聯盟114名本土球員,僅18人月薪在10萬元以下,佔16%;2018年中職登錄223名本土球員,就有122人月薪不到10萬元,比例高達55%,薪資M型化走勢明顯。
和日、韓職相較,中職薪資水平也有一段差距,去年日職本土球員平均年薪為3955萬日圓,約1124萬台幣,是中職的6倍;韓職則是1億5026萬韓元,約413萬台幣,是中職的2倍有餘。
最高薪本土球員「薪資鴻溝」同樣差很大,今年中職年薪王應為胡金龍的900萬台幣,遠不如日職菅野智之1億8391萬台幣(6.5億日圓),和韓職李大浩6875萬台幣(25億韓元),分別差20.4倍、7.6倍。
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