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陳培瑜、吳沛憶7日舉行「『全新的』X『全民的』運動部願景座談系列3——運動文化政策」座談會。(記者李文馨攝)
〔記者李文馨/台北報導〕民進黨立委陳培瑜、吳沛憶今(7日)舉辦運動文化政策座談會,與會的退役的中職球星周思齊表示,過去有太多前輩的珍貴體育文物,隨著他們的凋零消逝,或是被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他建議,未來在形塑運動文化的體育文物典藏上,可參考文化部的藝術銀行制度,讓台灣的體育文物可以更有價值。
陳培瑜表示,未來運動部的業務分工中,應考慮以「運動文化資源司」的高度,設計建立台灣運動文化的機制,並且作為未來運動博物館設置的主責單位;吳沛憶強調,運動部不應再迴避運動博物館的設置議題,運動部應該要是「全民的」運動部,如何更有高度與前瞻性的打造屬於台灣的運動文化認同是重點。
成大歷史系教授謝仕淵表示,台灣需要一座國家運動博物館,一座符合21世紀思維、展現台灣特色,彰顯體育部格局的運動博物館,並提到博物館應彰顯認同的文化國力、產業的經濟國力、研發的科技國力以及公民的社會國力。
周思齊表示,台灣過去有太多前輩的珍貴體育文物,都隨著他們的凋零,被家人處理掉,或是消逝在歷史中,又或是被放在大家意想不到的地方;他舉例,郭源治的球衣、楊傳廣羅馬奧運的獎牌都放在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這讓他困惑,「是否也有很多前輩的器物被遺忘在其他角落?」
周思齊建議,運動部可參考文化部「藝術銀行」的制度概念,讓未來對於運動文物的收藏,不只是捐贈,也可以讓這些文物透過類似藝術銀行的方式,由國家去做鑑價、收購、租借展示的可能,讓台灣的體育文物可以更有價值,並結合運動發展基金,比照文化部在藝術銀行上透過專業團隊的媒合,或許可以開創另一個不同的可能。
愛爾達體育台台長謝思毅表示,轉播服務不只是運動產業的需求,如何讓影像的保存與使用,可以在商用授權期間之後能繼續被思考,甚至搭配未來的運動博物館的呈現,都是做為一個從業人員與運動迷期待政府可以有進一步思考的面向。
知名球評也是暢銷專書作家石明謹則認為,將運動文化業務放在運動產業科技司,本身就是極其狹隘的設計,若未來能以「運動文化資源司」的高度,結合不只是出版、典藏、博物館甚至是紀錄片的方式,以不同的媒介、不以營利,而是以運動文化價值為出發點去累積署於台灣的運動敘事,這才是真正能夠重塑台灣運動文化的開始。
運動紀錄片製片陳嘉珮表示,運動員值得被記錄的,不只是比賽的當下,從選手的日常、訓練其實都能透過影像讓選手的價值被看見;知名足球專書作家林欣楷認為,未來在運動部成立後,是否能翻轉目前資源錯置的困境,調整政策,將會是運動文化是否能在台灣被重新看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