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運動醫學會前理事長葉文凌教授
做了30幾年的運動傷害,最常被問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是運動傷害需要手術嗎?不只是運動員會問,家屬會問,親朋好友會問,球迷會問,醫生也常常會問。可見運動傷害真是一個又淺顯又深奧的議題,望之彌高,卻又觸手可及。人人可以琅琅上口,但又迷迷糊糊不知道是什麼。現在就讓我們闡述一下吧。
運動傷害的學術定義:泛指因為運動而造成的身體傷害。聽起來很合理,但是十分空泛。什麼才叫做運動呢?身體傷害是指什麼部位?又怎樣才叫傷害呢?我個人認為,更合理的定義應該是:泛指因為身體的各種活動而造成的問題以及損傷,更簡單地說,和運動相關的身心靈問題都可以稱為運動傷害。所以運動員不只是真正意義上的專業運動員,週末運動員和業餘運動員,也是運動員。而你我等工作勞累,辛勤操作,乃至於偶爾打打球,在廣義上也是運動的一種。以身體的問題和損傷而言,由過胖和過瘦、代謝問題、心理問題、乃至於真正的身體結構受到傷害均是屬於運動傷害的一種。
我們目前對於運動傷害的定義,大多是狹意的。也就是真正有參與運動活動而造成的身體結構的損傷,才能稱為運動傷害。如果稍微擴大的話,通常可以把過度使用而造成的傷害也列進來。例如,因為勞動的過度使用而造成的傷害,也可以稱為運動傷害。至於心理問題、代謝問題、內科疾病等等,往往只有在專業的競技運動員才有這一類的議題。一般人是不會考慮這些問題的。
所以狹義定義運動傷害的受傷範圍如下:
一、軟組織的傷害:較常見的,主要是挫傷、擦傷、鈍傷、裂傷等等。
二、骨骼的傷害:最常見的是骨折,骨折有多種型態。可以是完全骨折或者不完全骨折,可以是閉鎖性骨折也可以是開放性骨折。不完全骨折在運動員最常見的是壓力性骨折。
三、關節的傷害:
關節可以分為可動關節、微動關節、不可動關節。
可動關節的結構主要是提供最節省能量,而且有效率的活動。其結構主要是關節囊、軟骨、韌帶、半月板或者是類半月板的結構。
關節囊:像一個氣球一樣包覆在整個關節外面,通常支撐力量不太強,但是在某些特定部位為增強支撐力量,關節囊會變得較為肥厚,而被稱為韌帶。譬如膝關節的內側韌帶,以及肩關節、踝關節均有許多此類結構。這一類的韌帶支撐力遠不及於真正的韌帶結構,如十字韌帶等。
關節囊的內部通常會有關節液。關節液富含玻尿酸。年輕時,玻尿酸黏稠而且量也大。所以具有強大的緩衝作用,但隨著年齡增大,玻尿酸漸漸變得較稀而且量也變少。所以緩衝能力下降。一旦活動增強時,往往不堪負荷。而關節液又是軟骨吸收營養和排除廢物的地方。所以軟骨也往往會遭受池漁之殃。
軟骨:軟骨的損傷可以由急性的軟骨骨折,慢性的軟骨缺損,終於到退化性關節炎。簡單地說,越急性的傷害和面積越小的損傷,手術是比較好的選擇。但時間越久,傷害面積越大,手術往往是事倍功半,也越不可能回到運動場上。
半月板或類半月板的構造:
如半月板和肩關節及髖關節的唇盂等。這些構造往往具有決定性的功能,一旦受傷,手術往往是最好的選擇。
韌帶:是連接骨頭與骨頭的構造。所以在關節活動上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一旦受傷,往往會改變生物力學。所以多數的韌帶受傷,仍然是以手術為最好的選擇。現代的韌帶手術,最大的挑戰是在於如何恢復正常的韌帶結構。
有別於上世紀90年代,那時候多半聚焦於如何恢復生物力學的結構,進入21世紀,生物力學是不夠的,必須要讓韌帶恢復的更像韌帶,而不是只有疤痕組織而已。這裡面依然有巨大的挑戰,也能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
聽我講了這麼多,大家應該可以理解,為什麼運動傷害需不需要手術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了吧,因為真的很難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