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比賽可看性
有助台日韓人才交流
〔記者倪婉君/台北報導〕為提升聯盟競爭力,韓職明年球季將實施「亞洲配額」(Asia Quota)制度,每隊除現有3名洋將外可再引進1名亞洲和澳洲籍球員。對中職來說,這類「亞洲外援」的成本相對低且有一定素質,台鋼雄鷹領隊劉東洋表示,這確實可行,甚至倡議台、日、韓3國坐下來討論,若都實行此制度,對增加比賽可看性和亞洲人才交流都有助益。
韓職首年亞援球員
支出上限20萬美元
韓職1月召開理事會時通過明年將啟動亞援制度,引進對象包含亞洲棒球總會成員國涵蓋的亞洲籍選手及澳籍球員,台灣球員也包含在內。只是韓職對於首年亞援球員的支出上限為20萬美元(約台幣666萬),近來韓媒注意到中職進入「超大合約時代」,以此額度要網羅台灣好手的難度很高,但台灣球界對於中職是否開放亞援的討論聲音已出現,普遍認為這是可行方向。
台鋼:應擬配套措施
避免投打比例傾斜
以去年首次進入一軍的台鋼而言,陣中包括小野寺賢人、吉田一將等投手都是從日職獨立聯盟網羅,相較從美職體系尋覓的洋將來說成本低。劉東洋不諱言,若台灣實施亞援制度,球團有把握網羅到好手,「只是相對配套措施必須訂好,像是否限制外援的位置,以免各隊都將名額用在投手,造成投打比例更往一邊傾斜。」若日職也施行,對台灣選手的生存空間也有幫助。
球評陳師正也認為值得考慮,但仍需視各隊需求,因為開放亞援後可能會衝擊本土球員的空間,「這也是職棒現實之處,本土球員本來就需努力。」此外,若以較低成本引進亞援,也可當做是預防一軍洋將受傷,或是頂尖洋投被挖走時的儲備戰力。
富邦悍將今年以育成合約網羅兩名日籍投手根岸涼、二宮衣沙貴,也是以較低成本為球隊補強農場深度的概念,若開放亞援都是適用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