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大臺北自行車挑戰出發。(圖為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提供)
〔體育中心/綜合報導〕原被判定存活率僅一成的鼻咽癌患者「約伯」黃俊鴻,和術後七年才學會吃飯的齒齦癌癌末患者葉明祥,今天聯袂參加2020環大臺北自行車挑戰160公里長征,證明透過運動輔助不僅有癌無礙,還可以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2020環大臺北自行車挑戰5日上午7時由板橋新北市立第一運動場前出發,共有1800位自行車同好挑戰自我,聖約翰科技大學休閒運動與健康管理系組成的專業按摩團隊,也在160K終點聖約翰大學為車友們提供貼心的按摩服務。
挑戰途中共設置五個補給站,由有高度熱忱的新莊力羽車隊、桃園崇越車隊、桃園博愛車隊、桃園藥騎隊、宏國德霖科技大學休閒系等車隊車友提供補給,午餐點改為海科管的八斗子觀景平台,讓參加者經過時可以飽覽風光。
經過160公里長征,吳華嵩在上午11時34分27秒率先返抵終點,康橋晨騎隊江栢榮、王清龍分居二、三。車齡兩年半的江栢榮說:「只有一開始爬坡較累,有先苦後甘的感覺,過木柵後那段最美,邊吹海風邊騎車很棒。」
今年共1800位挑戰者參加160K和100K挑戰,其中967車隊、板橋騎兵團和桃園崇越車隊陣容相當浩大,專程從高雄北上的吾癌無礙車隊隊長「約伯」黃俊鴻,也帶著癌友葉明祥一起來挑戰160K。
2014年12月罹鼻咽癌被判定存活率不到10%,2016年4月又併發肺轉移,曾兩度輕生的黃俊鴻,接觸自由車後心態和身體都變得更健康 。「生命長度雖然有限,卻可以創造無限精彩!」他說。
2007年確診齒齦癌末期的葉明祥,手術住院33天,又作了 33次放療,因為下排牙齦整個打掉,用左小腿小骨及腿肉重建左臉頰,少了左小骨及腿皮辮不能跑步和跳躍,只能騎腳踏車復健,隔年初脫離拐杖後,他便開始騎車復健。
但騎車消耗很多卡路里,光靠流質營養品不夠,還是得加些有飽足感的食物才行。「2009年7月我騎自行車環島,帶了六罐亞培還是覺得肚子會餓,回臺北後就開始勤練吞嚥,從吞口水練起。」
正常人一天吞嚥次數約達600次,但對葉明祥來說卻是艱辛的學習過程。「吃香蕉好似啃玉米(因為嘴巴張不開,下巴完全沒有牙齒),吃麵包的密訣是用第二口把第一口塞入再配水,吃稀飯要用小朋友用的湯匙入口……。」
經過不斷練習後,2010年6月葉明祥終能進食稀粥,2014年騎自行車上玉山塔塔加,則意外讓他學會吃飯。
「過信義最後一家超商後,整整 58公里沒有商店又有彌猴追趕,真的餓到不行,騎到夫妻樹時我向幫我拍照的弟弟要了顆肉粽,吃嗎?怕嗆到,不吃又怕無法撐下山,就這樣一口水一口米,我終於學會吃飯!這一刻我等了七年!」
自從學會吃飯後,葉明祥的體能均維持在標準值。「騎車也徹底改善我的氣喘,自從騎車後,氣喘擴張劑已沒用過,目前一年回診一次接受正子攝影檢查,應該算是復原了吧!」
65歲還能騎自行車上武嶺已不簡單,但葉明祥意志力驚人。「6月21日我才剛跟『約伯』和朋友完成東進武嶺,這是我第24次上武嶺,武嶺並不好騎,但通常會放棄的都是陪騎的健康者,癌友每次騎都當做最後一次,絕不輕言放棄。」
成功戰勝病魔的葉明祥,以過來人身分鼓勵癌友。「生命只有更好,沒有最好!醫療部分就完全交給醫療團隊,我們只要做兩件事,就是『營養要夠、復健要做。』這兩件是醫療無法補給,卻也是病友最急需的。」他說。
癌友黃俊鴻(左)和葉明祥參加2020環大臺北自行車挑戰。(圖為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