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夾腳拖的超馬 真酷啊!

2021/10/24 17:40

台灣選手羅維銘穿著人字拖,手舉國旗衝過3100英里終點線,年逾半百全球第1人,台製人字拖也引起關注。(取自3100miles官網影片)

當台灣選手羅維銘以「夾腳拖」跑超馬超過一半路途,實踐「3100英里的約定」且獲得銀牌時,真是打腫一堆運動生理學家、解剖學家、運動醫學專家的臉。大家沉默了!到底是專家太笨,還是維銘太奇特?到底是特例,或是新常態?

眾所周知,鞋子是現代人與未開化民族的重要差別。最早的鞋子,基本上上只是包覆著足底,以免尖銳不平的地面傷害腳底。但是古人多半無鞋,腳底已經是一層厚厚的繭,是天然的鞋底。加上農夫下田時,溼瘩瘩的土根本是鞋子失蹤的元凶。而古代也沒什麼尖銳的醫療廢棄物,或是廢棄的玻璃瓶,所以只有不須粗活的的人們對鞋的需求才會應運而生。包覆性也漸由鞋底包覆至足背。材質也由草、木頭,漸至布、皮革,功能也漸由只求「有」鞋、不分左右、不分鞋頭、鞋跟,漸至有頭有尾、有分左右。更有甚者,鞋內也多了一層鞋墊,鞋底也多了一層鞋跟。

「恨天高」非今日所創,在1500年出現了約有2.54-3.81公分/1-1.5英吋高的「騎士靴跟」。主為了騎士戰爭使用,自然是男性專用。但至17、18世紀時反成為歐洲貴族財富之象徵,且漸漸引以為男女皆可用,尤其是在公共衛生極遭的巴黎街頭。高高的鞋跟可以避免滿地糞屎噴濺至昂貴的衣服上。直至今日,鞋子已是功能美觀兼具。但是也會有一些問題。

鞋基本上是固定形狀且無法改變的,無論是為何而生,設計為何,一旦做好,除了少數彈性外,根本變化不了。不幸的是,人是有機體、有彈性的。別的不說,左右腳未必同等大小,早上下午腳不同大,也是人們早早引以為常識者,之於超級馬拉松又是不同等級之足部腫脹變化。主要是往往因為訓練未逐步漸增,造成慢性運動傷害,不良的鞋具,體液流滯,不良知跑步技巧等所致。當然有許多其他理由造成腳腫,如疾病、用藥、荷爾蒙週期、太鹹之食物、懷孕、肥胖、受傷、感染、痛風等。而如此多之因素,事實上以單一尺寸之鞋子往往難以應付。這也是夾腳拖之誕生的理由。

只不過應付超級馬拉松的鞋子,或許不該簡化為哪一種名詞。重點是:包覆足夠、避震性足且持久性良好、符合足部之人體工學、無摩擦過度之傷害、可以保護腳踝、不會對足底筋膜造成過度負荷、不會造成前足及中足活動受限、兩種足弓活動均正常,最重要是需經過足部負荷之人體工學測試。如此才是正確的判定。缺乏這些資料,斷定夾腳拖果然優於運動鞋,真是為時尚早,且無依無據。也不宜鼓勵。

作者:台灣運動醫學會榮譽理事長 葉文凌醫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體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