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奧運》罪大惡極的踝關節受傷 羅嘉翎不能承受的痛

2024/08/09 15:01

台灣跆拳道選手羅嘉翎在巴黎奧運跆拳道女子57公斤級出賽,因傷勢影響16強止步。(資料照,特派記者陳志曲攝)台灣跆拳道選手羅嘉翎在巴黎奧運跆拳道女子57公斤級出賽,因傷勢影響16強止步。(資料照,特派記者陳志曲攝)

台灣運動醫學會前理事長葉文凌教授

今天我們又因為足踝關節受傷,而使得奧運獎牌少了一面,真是可恨。明明是手下敗將,但是因為踝關節受傷而使得嘉翎的表現不如意,最終吃下敗仗。大家一方面扼腕,一方面一定也很納悶,怎麼踝關節受傷會這麼嚴重呢?

如果把膝關節想像成一個超級大國,他就要有許多小跟班的小弟,幫助他完成許多工作。而膝關節以下的下肢部位就是諸多小弟們。這些小弟們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個子不大,工作繁重,沉默寡言,一旦痛起來就保證令閣下呼天搶地、痛苦不已。

也許有人會覺得納悶,為什麼下肢不能像膝關節一樣,有一個強壯的關節就好了呢?其實,道理是很簡單的,大關節就像一艘航空母艦,大而有力,但是方向單一。足以應付重大事件,但是殺雞焉用牛刀,有許多繁瑣的小事,由小關節來做就好了。小關節的優點是可以迅速改變方向、方向多元、動作敏捷。但是缺點也是極其明顯的,就是一旦力量超過極限,就很容易產生病變或者傷害。而偏偏大家只會注意超級大國的一起動,所以大多數的醫療方式、診斷等等,都是集中在大關節上面。對於小關節的關注遠遠的小於大關節。加上小關節先天注定的缺點,就是小。因為個子小,所以許多手術是很難在這些關節上執行的。真正是應驗了的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諺語。

以踝關節為例,其實是包含踝關節和距骨下關節兩部分。踝關節主要是提供穩定,而距骨下關節提供了較多的活動度。踝關節的穩定,主要是依賴如卡榫般的骨骼結構。韌帶提供的穩定性僅佔3分之一。而距骨下關節提供的較多的活動度,而且穩定度主要是依賴韌帶和四周的肌腱。這兩者的協同工作是依靠"神經反射"而來。而神經反射往往是在運動傷害中第一個受損的。這種受損往往具有極好的代償性。也就是說受傷了,痛一陣子,不痛了,又在運動,又受傷了,如此循環下去。其實並不是真的好了,只是代償作用使得運動員繼續運動下去。最終代償走到終點,很痛終於無法解決了。此時如果在醫院檢查,往往會看到許多的軟骨損傷、軟骨碎片、骨刺、鈣化、乃至變形。這些都只是重複受傷的結果,手術治療任何一項問題,都是杯水車薪,事倍功半。

因此,踝關節受傷的治療必須是系統性的、團隊合作的、長時性的工作。隨隊醫師和防護員短期的照顧是毫無作用的。只有國手運動團隊長時間的關注和投入才能夠有所幫忙。希望我們未來的國手照顧,能在將成立的體育部照顧下,真正做到這樣的工作。只是在目前的醫療體制下,這樣的工作也絕無可能達到。但全體國人一定真誠的希望嘉翎的悲劇不要再發生。雖然困難,但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做到。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推薦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