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正視挑戰 回歸主流運動

2005/04/05 06:00

亞運傳出將瘦身,部份非奧運項目可能被剔除,移至亞洲室內運動會,對過去三屆亞運都靠非奧運項目奪金「衝業績」的台灣來說,無異敲響警鐘,讓體委會如坐針氈。

翻開台灣亞運參賽史,我國自一九九○年北京亞運重返亞運舞台以來,奪金項目也產生「質變」,過去靠楊傳廣、紀政、吳阿民等田徑名將摘金奪銀,現在則靠保齡球、高爾夫、撞球等非奧運項目充場面。

一九九四年廣島亞運,台灣代表團奪下的七面金牌中,非奧運項目就貢獻四面,高爾夫、保齡球各拿兩金、軟網一金。

這種「非奧運項目當家」的怪現象,在一九九八年曼谷亞運達到最巔峰,那年我國狂掃十九金,締造亞運史上最佳戰績,但細數內容,竟只有游泳、網球兩金是奧運項目。跆拳道雖贊助三金,但當時並非奧運項目。

二○○二年釜山亞運,台灣體育發展才逐漸回歸基本面,雖只獲得十面金牌,但除了撞球兩金、高爾夫一金外,其餘七金都是奧運項目。

事實上,台灣體育朝「冷門運動」發展的趨勢,大部份歸咎於齊頭式的國光獎金制度,既然體委會抱著「鄉愿」心態,不願修改獎勵辦法,亞奧會從非奧運項目開刀,或許能讓台灣向主流運動發展,走回正途。

(記者許明禮)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推薦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體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