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星期人物》陳全壽 特別手段衝奧運

2006/12/03 06:00

杜哈亞運特別報導

體委會成立以來,第一位選手出身,參加過奧運的主委陳全壽,來到他熟悉的亞運競技場,他說:「杜哈亞運絕對是北京奧運的前哨戰,亞運結束後,還要以特別方法衝刺。」

陳全壽在學生時期,曾是出色的田徑十項全能選手,畢業於省立體專,1966年曼谷亞運獲得十項全能銅牌,並入選1968年墨西哥奧運國家代表隊,與「飛躍羚羊」紀政差不多同期出道,不過1970年陳全壽不慎摔斷手臂,提前結束運動員生涯。

從運動場上退下來後,陳全壽專心在學術發展,負笈東瀛,在東京教育大學(現筑波大學)攻讀運動生理,隨後取得日本杏林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成為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位獲聘為日本運動生理學教授的外籍人士。

陳全壽在日本中京大學任教長達20年,直到1994年才返台,擔任國立體院教練研究所所長,2000年底出任台灣體院校長。

運動員生涯和學術領域都有傑出表現的陳全壽,2003年9月9日、62歲生日當天從陳水扁總統手中領取體育節精英獎「終身成就獎」。並於2004年獲拔擢擔任體委會主委。

陳全壽上任不久,即面對2004年雅典奧運,那是繼1998年曼谷亞運後,台灣準備綜合性運動會最充分的一次比賽,在各項環節都精準掌握下,跆拳道陳詩欣、朱木炎踢下金牌,突破台灣參加奧運零金歷史,當年奧運我國贏得2金2銀1銅,也創下歷史紀錄。

上任3個月,台灣代表團即獲奧運金牌,陳全壽堪稱「福將」,不過奧運金牌在他們任內到手,難免有「撿現成」之譏,但陳全壽到任後勤赴左營國訓中心,以運動選手出身的「過來人」經驗,與選手分享心情點滴,也為奧運金牌助了一臂之力。

陳全壽對國內競技發展提出長遠大計,他說,理想的訓練環境,應該要具備現代化訓練設施,台灣雖有左營國家訓練中心,但場館設備太老舊,今年國訓中心更新計畫總算發包規劃,也趕在杜哈亞運前,成立阿里山高地訓練中心,他還計畫設置濱海訓練中心。

運動成就並非一蹴可幾,陳全壽心目中理想的競技訓練計畫,還包括從基層小學高年級起,就成立體育資優班,他說:「培養一位國際級運動選手,至少需要8年。」但學校體育與教育部有關,因此陳全壽也力倡組織再造後,體委會併回教育部。

杜哈亞運台灣代表團訂出15金目標,主要預估奪金項目包括軟網、網球、跆拳道、高爾夫、保齡球、射箭、撞球等項目,陳全壽充分了解,即使杜哈亞運達成目標,對北京奧運仍不能抱樂觀期待,因為亞運可望奪金項目,大多不是奧運比賽項目,而跆拳道、射箭等項目又面臨協會改組,選手青黃不接。

距北京奧運只剩600多天,在時空環境受限下,北京奧運奪金面臨嚴酷考驗,陳全壽認為,亞運結束後要使出「特別手段」,全力為奧運金牌目標邁進,他說︰「至少我們有成功的經驗,就是我們再創顛峰的本錢。」(特派記者王元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推薦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體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