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球后戴資穎參選羽協選手理事順利當選,希望給選手更好的福利,讓體育環境愈來愈好。(資料照)
體育改革到這個階段,到底「成功」還是「失敗」?若從起點來看,過去幾十年累積的沉痾,有機會找到一個切入點改變,當然是個好的開始。但若以理想的狀況,還有極大的進步空間,不能簡化成功或失敗來論斷,不過,距離理想的目標何其遙遠,未來體改必須再加強改革力道,才能讓台灣的運動產業蓬勃發展,與民眾的生活更接近。
過去特定人士為把持體育協會,對外最普遍的說法:「協會運作困難,很難找到理事長人選,都要四處奔走求爺告奶的,才有人願意勉為其難來接理事長…。」長期以來特定體育團體的選舉問題被如此操弄,塑造體育事業在台灣就是「衰小」、就是爛,沒有人願意進這個圈子的社會形象,彷彿先把自己捧在手上的飯碗敲破,身上衣服撕爛,搞得像丐幫一樣。
事實果真如此嗎?從這一次體改,幾十個協會實際改選過一輪的過程,可以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多數特定體育團體面臨改選開放的過程,根本像拿生命在拚搏,面對挑戰祭出各種手段甚至「奧步」,控告體改人士、媒體記者等,不外是為了持續掌權,無所不用其極地要保住權位,從正面來看,體改的過程體現了特定體育協會真正的「價值」。
本報自2016年奧運後一系列推動體改專論,終於凝聚社會共識催生新版國體法,幾十年來第1次體育改革促使特定體育團體改選,目前已告一段落,其間有諸多爭議與法令未及之處。本報依體改過程面臨的問題,即日起推出系列報導,期勉台灣的體育競技和產業升級,環境更臻完美。同時也檢視執政黨,是否利用體改之名,行收編體育團體之實,有沒有「打假球」!
(記者王元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