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禁區球員,僅有曾祥鈞(左)堪稱稍有經驗。(資料照,記者陳志曲攝)
記者林岳甫/專題報導
台灣隊前天在亞洲盃男籃資格賽以39分之差遭日本隊痛宰,繼2018年世界盃資格賽後,再度慘敗,教練、球員對雙方差距之大感到不可思議,而台灣競爭力近年不進反退,三大病灶為缺少歸化球員、沒有長期組訓及SBL聯賽對抗性不足。
病因1.籃協靜悄悄 台將恨天高
自從Q.戴維斯在雅加達亞運因傷退出後,台灣迄今仍無找尋新歸化球員的動作。中生代禁區球員青黃不接,UBA逾200公分長人除了曾祥鈞稍有經驗,吳沛嘉、林正都不成氣候。
不少亞洲國家把歸化球員視為打國際賽的必備品,除了中國以外,伊朗、南韓、日本、菲律賓、泰國、伊拉克及印尼都找了歸化洋將。但籃協動作仍靜悄悄,近兩年讓本土球員恨天高,禁區屢遭各隊肆虐,空優盡失。
台灣隊前天在亞洲盃男籃資格賽又遭日本痛宰,球員皆感到雙方差距之大。
(資料照,記者林正堃攝)
病因2.無長期集訓 缺團隊默契
此外,國內籃壇在2015年拋出長期培訓計畫議題,最後卻不了了之。近年唯一長期培訓為2017年台北世大運,當時以陳盈駿為首,搭配李愷諺、黃聰翰、簡祐哲、范士恩、蘇奕晉等,歷經2年集訓才在世大運戰勝南韓,並打出多場令人感動的戰役,以隊史最佳第13名作收。
台灣在亞洲盃資格賽前集訓3週,去年瓊斯盃前備戰約1個月,但來自各隊的球員因欠缺長期集訓,缺乏團隊默契,又少了高強度對抗給予刺激,實戰中在防守上不斷漏人,也無法執行教練設定的進攻戰術。
自劉錚(右)與周儀翔(左)西進後,SBL已找不到能獨當一面的本土球員。(資料照,記者林正堃攝)
病因3.國內一級賽 缺乏對抗性
過去林志傑、田壘、陳信安、楊敬敏、曾文鼎,及近年的劉錚、周儀翔,都是SBL球隊一哥,能主宰球賽並左右球隊戰績。但目前SBL5隊中,已找不到能獨當一面的本土球員,洋將表現成為勝負關鍵,若籃協不力求改變,競爭力只會不斷下滑,和亞洲列強距離愈拉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