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記者趙新天/專題報導

買衣服能挑的尺寸可能只有S、M、L或XL,但買鞋可不能只在4種尺寸裡挑,越是需要貼合個人需求的商品越需要細分。在高爾夫的世界,木桿的桿身就是近年來越來越「個性化」的部分。

以往一般球友買球桿,桿身的選擇只能看球具廠商搭配什麼桿身,從硬度R、XR、S簡單分類,挑選大致合用的產品。這些桿身是球具廠商下單大量生產,然後貼上他們的商標組裝出售,也就是所謂代工生產的OEM桿身。而訂製桿身只有職業好手和極少數玩家,才有辦法按照個人能力、揮桿特性和需求來挑選搭配。

可調節式桿頸 更換便利

長期觀察國內高爾夫市場變化的「One Golf」雜誌發行人林瑞祥指出,最近幾年訂製桿身的市場需求明顯增加,也有更多工坊引進國外出色的產品,幫助球友提升擊球表現。加上可調節式桿頸接頭設計已成顯學,多家球具大廠採用,桿身拆裝的便利性大增,也間接促成換用訂製桿身的風潮。經過神農嚐百草似的桿身體驗後,球齡超過25年的林瑞祥認為,觸球穩定度高、差點15以內的使用者,改用訂製桿身比較能夠體會出其中的差異。

技師觀察 推薦適合產品

基因高爾夫農安店的技師蔣峰豑表示,換用訂製桿身的目的是讓一般球友以最輕鬆的方式,打出最大的效能,有經驗的工坊技師經過測試和觀察使用者揮桿習慣,在市場上的產品裡找到最適合他的桿身,讓球友提高「桿頭速度轉換成出球速度」的比率,以及降低球在飛行時的倒旋率,達到擊球穩定、距離增加的效果。

蔣峰豑指出,雖然美國也有不少廠家製造桿身,但日系廠商的桿身比較適合台灣球友,3大廠家「Mitsubishi Rayon」、「Tour AD」、「Fujikura」是市場流通量較大的品牌。
由於採用「Tour AD」桿身的職業選手多,曝光的機會也較大。像職業名將林文堂、詹益信、呂偉智就是使用Tour AD的桿身。林文堂表示,職業選手幾乎每年都得花一些時間試用各廠家的新桿身,在各種不同系列中找出最好用的規格。
對手採用 賽後馬上跟進
同樣在第一線面對球友各種需求的蛋弟工坊技師黃士瑜表示,在3大日本廠家之外,「Matrix」、「Basileus」、「Veylix」的使用者也開始增加,拜材料科技發達之賜,不少製造商在原本的碳纖材質之外,又增加各種複合材質,桿身的選擇更多元。他表示,大部分球友會從雜誌、比賽選手用桿和球場上同儕使用的「武器」,認識到新的桿身,「有些人看著對手用換新桿身的木桿,開球比他遠,打完球就到工坊裡要求換桿身。」他說,桿身硬度和重量是最優先的兩項,扭變率、曲折點和其他數據後續也會一併考量進去。
蔣峰豑和黃士瑜不約而同地建議,想要提高木桿穩定性和擊球距離的球友,其實可以先找工坊技師聊一聊,讓專業技師知道需求,進一步了解擊球的動作特性和相關數據,全方位分析出合適的桿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