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要不要變成「運動」,看似簡單的文字敘述,背後牽涉龐雜的問題,電競產業有這樣的訴求,政府為人民服務,有必要協助解決,不過這不是體育署能搞定的事。
電競如果納入教育部體育署的運動項目,對電競選手的重大意義,在於也可以如同田徑、籃球、桌球等優秀選手,以電競成績做為甄審甄試升學管道之一、服體育替代役,最後甚至納入國光獎章獎金的獎勵範圍。時代變遷快速,這樣的制度並非不可能,就像以前撞球屬於被列管的行業,現在已是學校選修課之一。
目前科技業不管軟硬體公司,大都會聘請正職電玩高手負責測試軟硬體功能,如何超頻破關,可見電玩或電競也有其就業管道,不是洪水猛獸,只不過一旦納入政府教育體系,就會有公平與標準的問題,例如電玩廠商與遊戲種類豈止千萬,要比賽跑跑卡丁車,還是英雄聯盟、魔獸?如何選擇?手機遊戲算不算,android和ios系統?不像傳統運動項目在既定標準規則下,追求「更高、更遠、更快」般單純。
電競業界要求成為台灣的運動項目,其實最關鍵的還是適用「運動產業發展獎助條例」的部分,相關產業可以獲得租稅優惠,涉及政府稅收的事,如果以為體育署說了算,那就太高估體育署了。
(記者王元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