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運動醫學會前理事長葉文凌教授
驚聞高雄有「娛樂性格鬥」比賽參賽者,因賽事而病危。深感遺憾之餘,也必須要求大家更了解這些賽事。
人類文明史即是一部戰爭史。在冷兵器時代,戰爭即是格鬥之集合。當然不會有什麼規矩可言,只要把對手砍死、蹴死、揑死,只要對方死了,不管花多少時間,就是自己勝利。當然也沒有什麼公平的原則,一對一不行,就十對一,更沒什麼地方不可以攻擊,也不會有裁判囉哩囉嗦的,只要打趴對手就是勝利。時至今日,在不同地理、文化、時空下,各式因格鬥而產生之運動因運而生,不勝枚舉。舉凡拳擊運動、中國武術、泰拳、跆拳道、空手道、柔道、巴西忍術、乃至綜合格鬥等。只要是稱為運動,一定必須要符合規範,即有時間、空間、設施規範,必須要受監督,且是要公平、不傷害原則。但多數人不暸解,且規定背後沒講的是,格鬥式運動是需要嚴格訓練,且絕對不可能一蹴可幾,而且需要長期訓練,必須要遵守嚴格規範,其中包括武德、心智的訓練。否則格鬥選手訓練,就成為流氓訓練中心。
在現代社會中,快、短、淺是主流思潮。當然武術也不可免俗的走向商業模式啟動的過程。而"舒壓"成為一個良好的宣洩口,於是眾多俊男美女以追求時尚、娛樂為中心思潮,紛紛擁入格鬥場。這是符合社會潮流的趨勢,也勢不可擋。只是,在時尚的包裝下,仍然無法改變格鬥式競技的本質,即為一種"潛在傷害的運動"。主事者和參賽者均必須要有"風險管理的意識"。而公權力介入為必要條件。
短期而言,比賽過程管理必須完善且條列清楚。
選手身心狀況、潛在疾病、比賽防護裝備、必要治療設備必要完全。場地醫療人員及轉送機制(含救護車、後送醫院、該院治療人員及設施)、相關人員事前訓練等。
中期而言,選手追蹤機制,在重力撞擊下,許多問題非立即表現,所以必須有公權力追蹤這些問題。
長期而言,須有大規模的資金介入,了解該類運動之進行方式及調整方法。以期達到參與者的不傷害原則。
如職業拳擊選手,有慢性腦部病變已是幾十年後的事,榮耀也過了,錢也花完了,追隨者也前撲後繼了,這往往不是一個簡單的是非題,但至少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風險。
此次賽事主辦單位是十分可圈可點。有迅速的後送機制,也有醫療資源可及。但往往風險即是風險,參賽選手仍須接受,受傷是機率問題,而不是黑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