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運動醫學會前理事長葉文凌教授
今年的羽球亞錦賽真是酸甜苦辣兼具的比賽。一方面「小戴」再度展現英姿,但「麟洋配」卻烏雲密佈。儘管先擊敗大馬第二種子和大陸第七種子選手,昂首進入四強賽。進入四強賽後也正進入佳境,在14比13領先時,卻因一個大跨步救球時,造成大腿內側受傷,因而棄賽。真是令人糾心啊。
羽球選手須要極強的肌肉爆發力,並且關節也必須承擔極大的活動度和力量。因此也註定肌肉傷害和關節損傷之不可免。
人體最早退化的器官其實是肌肉,因此職業運動員很難在三十五歲以後,仍然維持高檔表現。在越依賴爆發力者尤然。所以選手的自律和自我保護十分重要。通常最早的警訊即是受傷頻率的增加。王齊麟正在高峰期,所以必須更努力的調整自己,以免因受傷縮短運動壽命。
單純的大腿肌肉拉傷治療並不困難,只要適當的貼紮、保護、藥物治療、加上生物治劑治療,輔以運動訓練,三個月後即可恢復。但是如果是由肌肉附著於骨骼處斷裂,則必須要手術治療,否則無法承受羽球比賽的強度。
但真正麻煩的是「鼠蹊部」傷害。通常代表著「髖關節」傷害。在生物力學上,穩定度和活動度代表"完全相反"的概念。但關節的構造即是,在有限的能量下,維持可受控的活動範圍。但不同的關節仍有不同的變化。肩關節以活動度為主,穩定度較差。
膝關節則是以活動度和穩定度平衡為主。活動度不如肩關節,但是穩定度比肩關節好。至於髖關節則是以穩定度為主,活動度則遠不如膝關節。因此,一旦需要髖關節過度活動時,往往會造成髖關節唇盂和軟骨之軟組織傷害。
所謂髖關節唇盂,即是用以緩衝活動度和穩定度之構造。他可以增加21 %的髖關節深度。也可以增加28 %髖關節的表面積並可以增加92%髖關節的受力。但是唇盂是位於髖臼和股骨頭之間,因此十分容易受致破壞。尤其是在髖關節過度屈曲、外轉、外展時尤然。
只是約62%是慢性傷害,急性傷害較少。急性傷害通常會劇烈疼痛,乃至於會卡住無法動彈。如果是慢性傷害,多數只要調整柔軟度,並調整運動方式即可。少數需要微創關節鏡手術治療。只有手術是不夠的,手術治療之後,仍需使用生物製劑治療以促進癒合。因為現在了解手術之後的恢復才是重點。
「麟洋配"是今日國人羽球希望之所繫,也是國家榮譽之象徵,相信只要好好治療,光芒一定會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