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國體法通過後,各界期待這部新法像「啟動開關」般,一按下去就掃除數十年體壇沉痾,點亮台灣體育光明未來。看似單純,實際上光是要按開關這個程序,就充滿詭譎多變眉角。
新版國體法要啟動前,最主要的前置作業,就是確定遊戲規則,會員入會、團體會員資格認定,以及選舉方式,套用在每一個協會,光是遊戲規則就吵翻天,各方基於前科,充滿絕對不信任感,改革與被改革者都不爽,只好對負責規劃前置作業的體育署丟石頭,署長林德福被兩方人馬打得滿頭包,晚上失眠,只能上網大戰鄉民。
體育署被質疑「為舊勢力護航」,幾個爭議點,包括會員入會審查、團體會員與個人會員理事比例等。如果深入了解體育署這些前置作業的邏輯,也許有不同的解讀,新版國體法要面對的,是過去數十年台灣體壇運作的封建時代機制,想要「按開關」般一步到位談何容易,體育署除了排除萬難讓新法落實,還要學習用民眾能夠理解的語言,解釋他們所做的努力,否則事倍功半。
舊勢力把持協會 各顯神通
目前「特定體育團體章程範本」草案中建議,團體會員和個人會員理事比例都不超過50%,被認為爭議最大,若看過去數十年的例子,沒有協會被掌控的標準模式,不同基因卻產出相同結果,像網球協會沒有團體會員,只有171個個人會員。團體和個人會員都最多的跆拳道協會,由2萬多個人會員依比例產生會員代表投票。常被點名的棒協,機制與跆協雷同(詳見附表),而285個團體會員、183個個人會員的羽球協會,最近偷跑改選卻大翻盤。
團體會員開放程度 更應著墨
代表協會改革理想性的體改聯會,憂心團體、個人理事若分流選不過半,就會被舊勢力團體控制,以排協為例,共26個團體會員、180個個人會員,理事比例若都是50%,自然就有這種疑慮,但若依新法精神,包括團體會員和個人會員都有新的入會機制,協會沒有正當理由不得拒絕,基數將大幅放大,倒是新團體會員的開放程度與認定標準,更應著墨討論。(記者王元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