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國家隊總教練/王家中
足協缺乏一套完整的訓練系統,也沒有明確的培訓計畫,成為台灣男足成績始終低迷的主因。台灣曾在2018年亞洲盃U19錦標賽踢進16強,當時寫下睽違44年來的紀錄,這批選手極具潛力,非常值得栽培,但比賽結束後,足協卻沒有任何作為,放任人才凋零,相當可惜。
我在擔任國家隊總教練時提出很多建議,包括找專業外籍教練來培育台灣最欠缺的守門員,疫情期間集合國內外籍球員與國家隊進行交流賽,都未被採納,且各層級的國家隊也應該進行頻繁的戰術交流,才不會變成一盤散沙,每次出征國際賽都要重新整合。
大學球隊太少 球員斷層
■輔仁大學男足、企甲航源FC教練/洪慶懷
大專足球甲級聯賽目前面臨最大的困境是隊伍數不足、場次太少,且競爭強度也不夠,球員在大專聯賽能精進的機會不多。但追根究底還是因為台灣足球環境不夠好,許多高中球員看不到前景,自然不願意繼續踢球,加上高中基層球隊、教練也不夠,無法培育出更多的菁英選手,國內球員斷層非常嚴重。
企業甲組聯賽發展略有起色,增加升降制度,隊伍也增多。但長遠看來仍非常危險,老字號大同足球隊去年宣布退出就是警訊。職業足球最重要的就是轉播權利金和票房收入,但台灣完全沒有,企業每年要花數千萬來支持球隊,很難永續經營。
持續培育基層 才能變強
■花蓮高農總教練/李文財
非常肯定體育署和足協推動的「足球六年計劃」。國小、國中從事足球人口明顯增加,給予更多基層教練發揮長才的機會,讓近年高中足球隊競爭強度上升,球員水準也提升,甚至出現多名180公分以上、身材突出的選手。目前台灣少子化很嚴重,希望培育基層的計畫能持續進行,才能讓台灣足球水準更加提升。(記者廖聿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