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影響全球職業運動的當下,朱育賢打出讓全世界都驚豔的全壘打成績,他的棒球起點迄今也引發對所謂大隻雞慢啼的探究,何時接觸所謂的科班正式訓練隊選手生涯令球迷好奇。
事實上,國外已有運動科學研究證實,以棒球專項運動而言,基礎技能累積的黃金期在10到12歲(甚至有更早如嬰幼兒模仿期的說法),這邊指的是投、打、跑、守等等動作特殊性不同於其他項目的技術。
再來是銜接男性運動員生理學上身材肌肉大幅增長的16到18歲起,逐漸可加入力量的週期訓練,從而使前述技術發揮穩定及定型,成年後至可能踏入職業領域巔峰期的發展,體能訓練和細膩技術調整並進,一方面預防受傷,另一方面也延長自己更長遠的進路。
因此我們看到的朱育賢、甚或過往的官大元,在台灣的現況是他們有可能國、高中前階段身材較不若現今壯碩,或是參加的球隊不一定是在當時已發展到一線科班強隊的情況與資源,但基本動作關鍵期的形塑其實並未錯過,甚至也是累積一定份量,才能造就後來所看到的球速或長打突飛猛進。
再以國內基層環境論,社區型、家教型、社團型國中小以下的球隊近年蓬勃發展,現代已經非過往追尋威廉波特奪冠,投入棒球就必須離家千里的年代,合理推估會有越來越多基礎體能條件優異(泛指跑步速度、身體協調性等…)的青少年,在高中前有機會接觸到專業棒球課程指導。
因此,有機會看到更多高中後才被發掘的好手,這點就我的了解,可從大專球隊已開始觀察高中軟式組甚至黑豹期社團隊伍的選手略能感受到這股趨勢。
最後談朱育賢這類晚發選手成功的另個關鍵原因,個人覺得是對棒球的「熱情」,可能因為較晚的接觸和消耗期起始點,所以比較能在大量訓練和精神態度的投入上取得均衡點。
許多運動技術還是回歸「熟能生巧」這句話,而後面蘊含的仍是為數不少的苦功。如果有機會近距離看到朱育賢雙掌上的厚繭和從未完全癒合過的血泡舊傷口,就會知道今時今日的他是如何付出的。
(口述:球評陳師正、整理:記者羅志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