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志朋/綜合報導〕全聯盟防禦率6.20、洋投防禦率6.13、打擊率3成12,平均每場比賽出現2.76支全壘打、2.03次失誤,場均耗時3小時47分鐘,上述超級誇張的數據,是今年球季中職33場例行賽全聯盟投打成績,在全球關注中職首關門打、首開放單場1000名球迷打,持續寫下世界第一紀錄,我們要捫心自問,「這樣的數據真的正常嗎?中職比賽真的有品質嗎?國外球迷看到這樣的職業比賽內容有何感想?」
2016年是中職著名的超級打者年,該季全聯盟防禦率5.95、洋投防禦率5.32,打擊率3成08,場均2.51轟,各項數據都是歷年新高(或最差)。那一年比賽用球恢復係數高達0.576,球季結束聯盟和球團開會檢討,最終決定每年比賽用球恢復係數訂在中間值0.560左右,連些微超過都不行,否則會有相關罰則。
以2018年球季為例,該季比賽用球彈性係數為0.562,雖比0.560還高一些些,再高一點就會挨罰,要知道,係數多0.001,擊球飛行距離就會差很多,不可不慎,不過已比2016年的0.576還要「正常」許多。
果然,2018年球季投打數據平衡一些,該季全聯盟防禦率4.75、洋投防禦率4.37,打擊率2成94,場均1.66轟。
最明顯差距是全壘打數,2016年單季超過600轟,2018年只剩不到400轟,提出「球的係數不會影響投打數據」的論點,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我們來看韓職的例子好了。2018年韓職比賽用球係數為0.4134-0.4374,一整季1756轟,有感於長期投低打高不利發展,該季結束決定調降至0.4034-0.4234,當時韓媒也有報導,算是公開的事情,結果,2019年韓職一整季只剩1014轟,足足少了超過700轟,你說球真的不會影響投打數據嗎?
今年中職投打數據比2016年「超級彈力球年」還誇張,有可能單季再產出好幾位「四割男」,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幾年聯盟都有主動公布比賽用球係數,但今年開打快一個月了,可能持續在忙防疫工作,至今沒有公布係數數值,外界霧裡看花,只能一直猜測是不是用彈力球。
職棒「投低打高」天秤極度傾斜,對整個台灣棒球運動發展極為不利,一位不具名的前職棒總教練指出,如果職棒投手一直挨打,打者完全佔上風,形成極度不對等態勢,那麼,長久下來基層打球的小朋友,天分較好的會傾向練打擊,比較少好手願意練投,投手人才庫的金字塔底層薄弱,將來很難再培養出獨當一面的好投手。
他憂慮,職棒投手被打到沒信心,職業生命縮短,打沒幾年就離開,對於投手是很傷的一件事,也很難養成優質先發本土投手,因此,比賽用球、主審好球帶都是可以探討的議題。
今年從熱身賽至今全壘打滿天飛,已有多名投手私下抱怨,比賽用球跟2016年一樣彈,普遍認為這不是好事,甚至有投手擔心,打者擊出的球速像子彈一樣快,萬一不慎把投手打死怎麼辦,不要等到出事才檢討,因為球的彈性實在太不合理了,很多打者輕輕一揮就全壘打,更有投手認為,「我們台灣打者很強沒錯,但投手絕對沒那麼差。」
嚴格來講,投打嚴重失調,全壘打滿天飛並不會讓比賽變得好看,反而會讓球賽品質下滑,只看打者揮大棒表演,投手等著挨打,失去棒球比賽最純粹成分,包括短打、下達戰術、短打推進、跑壘細膩度和守備穩定性,因為野手會認為,我狂攻猛打就好,何需下苦功練守備、跑壘,這都是環環相扣的。
2016年聯盟已與球團達成共識,要將比賽用球恢復係數嚴格訂在0.560左右,差一點點都不行,目前只能期待聯盟主動公開係數數值,而且真的壓在0.560左右,而不是靠近2016年的0.576。
一個職業棒球聯盟,這一年投打數據完全失衡,過兩年又平衡,再過兩年又更失衡,已經到了幾乎無法收拾的地步,這樣真的是正常的現象嗎?
解決比賽時間冗長,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放寬好球帶,然後降低比賽用球恢復係數,讓打者不再那麼瘋狂,這幾年WBSC國際棒壘球總會不斷苦思如何縮短比賽時間,吸引更多年輕人來看球,未來U18世界盃、U23世界盃改採7局制,也因此國際賽球的彈性一定「比較不彈」,讓球賽不會打得「落落長」,這可從去年世界棒球12強賽的比賽用球就可明顯發現,同時好球帶也比職棒還大。
★中職比賽用球和投打數據
年度 |
洋投防禦率 |
場均全壘打 |
比賽用球恢復係數 |
2016 |
5.32 |
2.51轟 |
0.576 |
2018 |
4.37 |
1.66轟 |
0.562 |
2020 |
6.13 |
2.76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