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潘政琮專訪》赴美10年逐夢 潘政琮好戲開演

2019/10/08 05:30

潘政琮以他的座右銘,與本報讀者共勉之。(記者陳志曲攝)潘政琮以他的座右銘,與本報讀者共勉之。(記者陳志曲攝)

潘政琮今年4月下旬於傳承盃錦標賽收下美巡賽首冠。(資料照,美聯社)潘政琮今年4月下旬於傳承盃錦標賽收下美巡賽首冠。(資料照,美聯社)

潘政琮為暌違32年於美巡賽奪冠的首位台將,獲得國內外媒體大篇幅報導。(本報資料照)潘政琮為暌違32年於美巡賽奪冠的首位台將,獲得國內外媒體大篇幅報導。(本報資料照)

前言:高球好手潘政琮今年4月在PGA傳承盃錦標賽封王,成為暌違32年後首位在美巡賽奪冠的台灣球員,季後他與妻子林盈君接受本報專訪,暢談他的高球故事。

記者粘藐云/專訪

高球好手潘政琮奪下PGA傳承盃錦標賽冠軍,也是暌違32年後台灣球員再度於美巡賽封王,他表示,要把冠軍獻給天上的父親,完成彼此的夢想。

潘政琮逐漸在國際高壇站穩腳步,也不忘以行動回饋台灣高壇的支持,培訓後進。(記者陳志曲攝)潘政琮逐漸在國際高壇站穩腳步,也不忘以行動回饋台灣高壇的支持,培訓後進。(記者陳志曲攝)

美巡賽首冠 獻天上父親

潘政琮踏上高球路的最大推手正是父親潘榮和,母親康月美則是高球場的桿弟,「爸爸覺得高球是很有發展潛力的運動,不受身高、身材限制,所以鼓勵我和哥哥打球。」加上當時美國巨星老虎伍茲正在崛起,讓父親更堅信,兒子有一天能在高球場上出人頭地。

家境不寬裕 逐夢路艱辛

潘政琮家境並不寬裕,逐夢的路遠比想像中艱辛,「小時候請不起教練也買不起球桿,是爸爸去請教他人後再回來教我們,一切很土法煉鋼,連球桿都是人家送的。」

潘政琮(右2)與胞兄潘福強(左2)、父親潘榮和(右1)、母親康月美(左1)於2006年杜哈亞運返台後合影。(資料照,高協提供)潘政琮(右2)與胞兄潘福強(左2)、父親潘榮和(右1)、母親康月美(左1)於2006年杜哈亞運返台後合影。(資料照,高協提供)

潘政琮的母親康月美(右2)在球場擔任桿弟。(資料照,記者張勳騰攝)潘政琮的母親康月美(右2)在球場擔任桿弟。(資料照,記者張勳騰攝)

回憶過往訓練情景,小潘說:「球場警衛室到會館是一個近1公里的大上坡,一大早爸爸會要我用跑的跑上去,只要被發現偷懶,就沒有早餐吃,很常跑到哭。」

15歲赴美 嚴格自我管理

潘政琮透露,不是沒想過放棄高球,「小時候偷跑去同學家打電動,沒有練球,被爸爸抓到就是毒打一頓。」他坦言,父親對他和哥哥的教育相當嚴厲,但如今的成就,都得感謝爸爸的堅持,「他把我們教得很好,我15歲一個人到美國,沒有學壞,菸、酒、賭博都不碰,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潘政琮在杜哈亞運高爾夫男子個人賽摘下銀牌。(資料照,記者王藝菘攝)潘政琮在杜哈亞運高爾夫男子個人賽摘下銀牌。(資料照,記者王藝菘攝)

潘政琮於仁川亞運男子高爾夫個人、團體奪雙金。(資料照,記者王藝菘攝)潘政琮於仁川亞運男子高爾夫個人、團體奪雙金。(資料照,記者王藝菘攝)

11歲時,潘政琮在菲律賓拿了人生首座國際賽冠軍,接下來的亞太青少年錦標賽再度稱王,讓他信心大增,「後來我在青少年世界錦標賽拿到第2名,但才輸1、2桿,讓我覺得非常開心,從那時下定決心要往更高舞台發展。」

潘政琮與他親筆簽名的小白球。(記者陳志曲攝)潘政琮與他親筆簽名的小白球。(記者陳志曲攝)

父母親一直以來都是潘政琮高球路上的重要支柱,但兩人教育方式大不相同,小潘說:「媽媽不像爸爸這麼堅持,因為她覺得家境不好,希望爸爸能去工作,而不是只有帶我和哥哥去比賽。」直到現在,潘媽仍舊「佛系」看待小潘在場上的表現,「她從來不過問我打得如何,只會問我健不健康、開不開心,或是有沒有照顧好太太。」

亮眼球季 清單完成一半

2018-19球季,潘政琮給自己打了80分,他希望鐵桿成績進到美巡前70,但僅在110名左右,且季後賽沒能打到最後一場,「季前的目標只完成一半,本來只有50分,但冠軍可以加30分,也還有很多進步空間。」

相關新聞請見:

潘政琮專訪》投入青少年培訓 回饋台灣栽培

潘政琮專訪》第一次約會 相揪看軍艦

潘政琮專訪》最重要的「她」 攜手闖最高殿堂

潘政琮專訪》赴美10年逐夢 潘政琮好戲開演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推薦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