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棒轉播從無線電視到有線電視,再到網路平台,從免費到轉播權利金成為球團重要收入來源,從聯盟「統包」到各隊自行尋找轉播合作單位,30幾年經歷過許多變化,從中也看出中職發展的興衰史。
1990年中職開打,當時台灣有線電視尚未合法,聯盟必須「情商」無線老三台來轉播,當然沒有收取權利金,電視台只選擇在老台北球場進行的部分比賽進行錄影轉播。
1994年有線電視系統開放,電視台老闆邱復生成立歡樂無線台,透過聯意製作公司以9000萬元取得1994至96年轉播權,當時已被視為天價,但是聯盟和球團了解到職棒轉播的市場價值有多大,1995年首度進行轉播權公開招標,由緯來以15.4584億元取得1997至99年轉播權,轉播權利金開始成為球團的重要收入來源。97年起因為數度爆發假球案,職棒環境大受影響,時報鷹、味全龍和三商虎相繼解散,轉播權利金也下修,2000至02年只剩4.8億元。
職棒轉播一開始是由聯盟將各隊比賽包裹賣出,2005年興農牛老闆楊天發曾經自行將主場賽事交由ESPN轉播,但遭到聯盟和其它球隊反對,只播2場就作罷,重回「統包」的模式。
終結轉播統包時代
2013年台灣隊在經典賽打出人氣,嘉惠中職新球季,外商MP&Silva在2014年竟以天價21.4億元取得6年的中職轉播代理權,原以為中職要轉運了,但是不久就以中職違反合約內容,宣布取消合約,主導和MP&Silva簽約的會長黃鎮台因而辭職,各球團被迫自力救濟,8月份起陸續自行尋找轉播單位,甚至談製播分離,「轉播權統包」就此成為歷史名詞。
在MP&Silva之亂當時,聯盟為了確保球迷可以看到比賽,成立網路平台CPBL TV,隨著民眾對網路和手機的依賴越來越深,網路平台在職棒轉播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球迷收視途徑更多元。(記者吳清正)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