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世運小常識》保齡球3金 24人角逐

2009/07/15 06:00

老少咸宜、不分年齡的保齡球運動,起源於 3、4世紀的德國和荷蘭,是一種在木板道上滾球擊柱的室內運動,最早是天主教徒在教堂走廊裡放木柱,用石頭滾地擊之。

教徒們認為擊倒木柱可為自己贖罪、消災,若擊不中就應該更虔誠信仰天主,後來人們在地上畫出了打球的範圍,出現了第一條球道。由於保齡球娛樂性十足,很快就在歐洲風行,英國馬丁路德將一支球瓶增加至9支球瓶,制定遊戲規則,並移到室內進行。

16世紀,荷蘭人將這個遊戲帶到美國,保齡球從菱形9瓶變成三角10瓶,直到今日,保齡球都是一項非常流行的休閒運動。

民國50年初期,保齡球運動由日本傳入台灣,當時採人工排球瓶,是上流社會的娛樂,但隨著科技進步,到了70年代,保齡球已成為全民運動。

1989世運會,馬英傑以台灣自創的「飛碟球」摘下男子單人賽金牌,開啟台灣飛碟球最輝煌的歲月,保齡球館如雨後春筍般四處林立,熱門時段甚至要排隊打球。

但因膨脹太快,加上網咖興起、經濟不景氣等利空因素衝擊,保齡球館也快速泡沫化,今年世運會在高雄舉行,也是保齡球運動能否振衰起敝的關鍵。

世運會保齡球賽設有男子個人、女子個人與混雙3面金牌。 每個國家只能派出1男、1女參賽,共24名選手角逐。(記者許明禮)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推薦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體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