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本土賽事 度小月

2008/01/10 06:00
高爾夫希望工程促進會長施振榮,期許台灣好手們一定要抱持希望,繼續努力挑戰全球主要戰場,但台灣希望巡迴賽和國內其他高爾夫賽事,無法穩定獲得企業界贊助,仍是待解的問題。(記者林正堃攝)高爾夫希望工程促進會長施振榮,期許台灣好手們一定要抱持希望,繼續努力挑戰全球主要戰場,但台灣希望巡迴賽和國內其他高爾夫賽事,無法穩定獲得企業界贊助,仍是待解的問題。(記者林正堃攝)

對於那些還無法搶進國外巡迴賽的台灣職業選手,只能暫時以國內小型比賽作為實戰磨練。男子職業選手過去6年十分慶幸,還固定有禮品盃和台灣希望巡迴賽可打,比賽規模不大,獎金不算高,卻是少數撐過來的本土賽事。

到去年為止,HOPE台灣希望巡迴賽仍是乍暖還寒的階段,捧起冠軍盃的新面孔增多,然而,實現「爭取國外巡迴賽資格」的弘遠目標,成績卻不理想。參賽球員有志向外發展的雖多,但明明年紀還輕,卻早已放棄遠大目標,僅以參賽證明自己身分者也不在少數。

無論高爾夫希望工程促進會,或是該承擔更多責任的TPGA職業高協,在尋找長期舉辦比賽的企業單位,一直是個難題。過往台灣代工型產業結構,使得大型企業在內需品牌的經營上,著墨不多,贊助舉辦高爾夫賽事也遲遲得不到政府部門的賦稅優惠,長久下來,冠名舉辦比賽甚至直接贊助職業選手,還無法形成企業常態。

有助於刺激廠商投入的固定球迷和觀眾族群,也沒有具體辦法配套經營,持續擴大基層,光是燃燒少數人的熱情,能撐多久是個大問號。

曾經連續舉辦42屆的台灣高爾夫公開賽,去年宣告停辦,就是最大警訊。高協領導人不願承擔責任,體委會前主委大開「空頭支票」,舉辦國家公開賽卻招商不順利,都反映出國內高爾夫賽事舉辦的困境。

令人不解的是,高協依舊以「培養青少年精英選手」為主要任務,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到高協把擴大高爾夫運動參與人口,當成一回事來經營,一旦檯面上頂尖青少年選手脫離這個階段,後續的環境卻無法像以往那樣,支持更多新生代青少年好手,台灣的高爾夫發展只會進一步陷入死胡同內。(記者趙新天)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推薦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體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